联系我们

湖北工业大学谷城产业研究院

联系电话:15172388155

邮箱:dulewu@163.com

联系地址: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南李路28号


谷城新闻
网站首页  >  新闻动态  >  谷城新闻  >  正文

谷城:高水平实现绿色崛起 高标准提升幸福指数

来源:襄阳网   发布时间:2021-11-10 11:35:22

     奋斗“十四五”,再谱新篇章。11月3日闭幕的中国共产党谷城县第十五届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,吹响了推动谷城高质量发展的进军号角。

未来五年,谷城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,将在县委的坚强领导下,务实重行,担当作为,打造工业强县、实现绿色崛起、建设美丽谷城,把谷城建设成汉江流域区域性交通、物流、商贸枢纽,“襄十随神”城市群重要支点、山区县县域经济发展标杆。以工业为龙头,全力打造汉江流域和全省工业强县、农业特县、旅游热县、生态美县、健康名县五张名片,奋力冲刺全国县域经济百强。


优化布局,建设精美现代化城市

围绕“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精美城市”目标定位,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和行政区划。


按照“西延、北扩、东优、南拓”确定县城发展方向。“西延”就是延伸谷城经济开发区,与石花镇杨溪湾工业园连片建设谷城工业区;“北扩”就是将高铁新区向北推进,规划建设谷城现代服务和物流园区;“东优”就是对汉江国家湿地公园进行整体优化,将其打造成集科研、生态、游憩、观赏于一体的重要功能区;“南拓”就是将城关镇南河以南部分区域纳入县城规划,打造居住和生活服务区。


充分利用谷城“三水绕城”的独特自然禀赋,坚持“以水定城”理念,统筹防汛、生态和交通等功能,逐步推进“一江两河两园”建设,沿汉江上至冷集镇、下抵茨河镇,建设生态慢游步道和旅游风光带,形成“一路一带”;沿南河、北河分步实施生态岸线建设,由城区向上游延伸,带动沿线乡镇发展;加快汉江国家湿地公园保护利用,推进谷山公园改造升级,提升城市品位。


围绕“产城融合、品质引领、全域提升”思路,从功能上把县域规划为3个圈层。生活圈,以城关镇为主体,侧重于宜居,发展电商、商贸、物流、文体、娱乐等现代服务业;生产圈,以冷集镇、谷城经济开发区、石花镇、盛康镇、庙滩镇为主体,侧重于发展现代工业和现代农业;生态圈,以五山镇、紫金镇、薤山旅游度假区、南河镇、赵湾乡、茨河镇为主体,侧重于涵养生态环境,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、旅游、生态康养等。


以城市品质三年提升行动为契机,加强以人为核心的全生命周期服务,建设安全城市、韧性城市、绿色城市、智慧城市、人文城市。提高城市治理水平,奋力争创全省文明县城,努力争取获批“千年古县”地名文化遗产。





转型升级,打造16条特色产业链

全面落实产业链“链长制”,推动产业集群化、高端化、数字化、融合化、绿色化发展,加快形成特色鲜明、优势明显、质量效益好的支柱产业。


全力支持资源再生利用、汽车及汽车零部件、纺织服装、轻工食品饮料、绿色建材、电子信息、现代化工等7条产业链发展,大力实施企业成长工程,培育一批支柱产业细分领域隐形冠军和“专精特新”小巨人企业,支持产业链龙头企业提升本地化配套率。加快推进现代化工产业园、电子信息“双创”产业园、现代服务和物流园等园区建设,逐步完善配套基础设施,搭建招商引资平台,打造中小企业孵化器。围绕延链补链强链,精准实施产业链招商,补齐块状经济体系短板,突出以商招商,重点引进一批产业链龙头企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。重点支持3个全省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,力争用3年左右的时间,把现代化工培育成百亿元产业,未来五年努力打造2个三百亿级支柱产业、5个百亿级优势产业。


围绕茶叶、食用菌、油茶、优质粮、畜牧水产养殖、中药材等6条产业链,培育、引进一批竞争力强、牵引作用大的行业龙头企业,整合、提升一批农业品牌,推动技术、资金、项目等资源向龙头企业倾斜、向产业链集中。积极参与打造“中国有机谷”农业公用品牌,全县主打1—2个主导品牌,储备培育2—3个重点品牌,打响3—4个企业品牌,努力实现“一业一品”。


推进现代服务业和主导产业深度融合、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深度融合、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,逐步提高服务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,充分发挥其拉动就业、提升经济发展稳定性的重要作用。重点加快电商、物流、旅游等3条产业链发展。借助谷城区位交通优势,打造区域性物流中心。进一步加快电商发展,支持城关电商小镇建设,完善与电商相关的软件、物流、生产基地、人才培训等体系,培育电商品牌。鼓励景区创A升A工作,努力打造以湿地公园为核心的“一江两河”4A级旅游风光带,以南河、薤山为核心的4A级山水旅游区,以堰河为核心的4A级乡村旅游区,以金牛寺村、石井冲村为核心的4A级乡愁记忆旅游区,使A级景区数量达到10家,支持五山镇创建湖北省全域旅游示范区,支持发展文化旅游、生态旅游、工业旅游、农业休闲旅游等特色旅游,争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,加强与周边的武当山、古隆中、丹江口水库、神农架等知名景区联动发展,打造区域旅游中转地、生态旅游目的地。





一村一品,建设100个产业专业村

坚持农民主体地位,做到服务不包办、支持不越位,发动农民参与建设,按照一次规划、分步实施,先易后难、试点先行的原则,合理确定村庄布局分类,不搞大拆大建,在村庄现有格局和肌理风貌基础上,通过微改造、精提升,逐步改善人居环境,强化内在功能,提高生活品质。持续推进“两基”提能,启动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,抓好农村“厕所革命”,全面改善农村水、电、路、气、房和防汛抗旱等条件;针对农村人口结构、村庄格局的变化,加快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,实行以城带乡,推动教育、医疗、文化、养老等公共资源在县域内优化配置,分级分层解决不同问题,逐步缩小城乡在基础设施、公共服务、收入等方面的差距,促进共同富裕。


大力推进“一村一品一人才”建设,努力打造100个主导产业突出的专业村。突出抓好龙头公司、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等经营主体,通过“公司+农户”“基地+农户”“合作社+农户”等方式,辐射带动农户参与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,引导村集体资产和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,推动资源变资产、资金变股金、农民变股民。让农民从产业发展中受益,为农民在工业、农业、服务业之间自主选择、自由转换提供便利,让农民在城乡之间双向流动、进退有据,并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举措,大胆探索、长期坚持。乡村振兴扶持资金要统筹使用,更多地用在发展产业上。


充分利用谷城历史悠久、文化厚重、特色鲜明的优势,深入挖掘茶旅文化、红色文化、三线文化、非遗文化、农耕文化等资源,以文塑旅、以旅彰文,加快建设茶旅小镇、航空小镇、红色革命教育基地等特色文旅项目,引进和培育旅游管理、酒店管理、乡村旅游、导游讲解等人才,培育发展生态康养、创意农业、农村电商和特色农产品深加工等产业,实行“旅游+农业”“生态+农业”“文化+农业”“互联网+农业”,推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。





创新驱动,打造智能制造新高地

鼓励企业加大研发资金投入力度,大力实施节能和清洁生产技术改造、机器换人和智能制造、环保改造和引进新型工艺等科技创新项目,建设更多研发机构。支持以企业为主体,多渠道引进高精尖人才,加强与高校、科研院所的合作,以院士专家工作站、企业技术研发中心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等为平台,提高“钱变纸”的供给质量,增强“纸变钱”的转化能力,推进更多科研成果在谷城转化。支持更多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、创建“两化”融合示范企业,支持湖北工业大学(谷城)产业技术研究院尽快推出成果,形成示范。


紧盯束缚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改革,冲着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去,深化财政体制改革,加强财政资源统筹,抢抓全省扩权赋能强县契机,持续深化“放管服”改革,推动管理权限、资源、力量向基层倾斜,把扩权红利转化为强县效果。紧盯工作方式创新,在农村(社区)要打响党建引领“三百促三治”基层治理品牌,全面推进,做细做实;在“两新”组织要打响“离乡不离党,扛着红旗闯市场”党建品牌,建设“刘承强工作室”,把电商产业园党建工作经验发扬光大;人才工作要打响“神农英雄会”品牌,定期举办“神农英雄会”,激发谷城人才创新创业活力,落实“人才蓄水池计划”,全力打造“人才磁场”;干部工作要打响“1234工作法”品牌,选出好干部、配出好班子、树立好导向、形成好风气。紧盯“单位无闲岗、岗位无闲人”,用足用活机构编制资源和干部管理权限,进一步规范干部管理,应放尽放乡科级单位党组(党委)干部人事权力,激发干部队伍活力,用改革促进破藩篱、解难题,用创新为发展赋能、助力。紧盯社会治理创新,分层成立“大调解中心”,将“调解优先”贯穿于矛盾纠纷处置全过程,形成人民调解、行政调解、司法调解“三调联动”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,拓展社会矛盾纠纷化解渠道。


依托移动互联网、大数据、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,发展新型创业服务模式,建设一批低成本、便利化、开放式的众创空间和园区,为创业者提供工作空间、网络空间、社交空间、共享空间,降低大众参与创新创业的成本和门槛。支持新产业、新业态和新模式发展,让大批创新活力旺盛的小微企业不断涌现。按照鼓励创新、审慎包容的监管理念,建立市场准入负面清单、容缺登记等具有弹性的监管制度,引导创新主体健康规范发展,在全社会形成“热带雨林式”创新生态。支持企业组织员工参与工艺改进和产品设计竞赛,鼓励有益的微创新、微创业和小发明、小改进,将奇思妙想、创新创意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创业活动。





重商亲商,构筑投资兴业新洼地

坚持问题导向、目标导向、结果导向,响鼓重锤,久久为功,推进政务环境、市场环境、法治环境、开放环境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,奋力争创全省优化营商环境先行区。


围绕网络通,积极推进互联网、综治网、政务外网等“多网合一”,实现横向全覆盖、纵向全联通。围绕系统通,完成政务服务平台融合对接,不再各唱各调,各吹各号,让群众可通过湖北政务服务网申办所有政务服务事项。围绕数据通,加快推进县职能部门证照目录创建、电子印章采集、政务信息共享平台建设,让数据对接,按周期更新,能实际应用。


树立“人人都是营商环境建设者”理念,弘扬“店小二”精神,切实落实安商、稳商、惠商措施,以企业评价为第一评价,以市场主体感受为第一感受,以群众满意为第一标准,宁可自己麻烦,也要让市场主体和群众方便,让服务对象切实感受到营商环境的变化。大力推行投资项目并联审批、区域性统一评价、企业不动产抵押“无缝续贷”“三送”等服务,以“高效办成一件事”为目标,推进跨部门、跨层级、跨区域的业务流程再造与系统重构,加快“一网通办、一窗通办、一事联办、跨市通办”,更大力度减时限,更深层次减环节,更宽领域减材料,更大幅度减少跑动次数,更大限度减轻企业负担。


以政府有为,推动市场有效、企业有利、社会有序,逐步健全完善各项制度,市场准入要公平透明,无差别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,法无禁止即可为;市场监管要审慎包容,实施容错机制清单化管理,与时俱进提高监管能力;政府部门要诚信法治,研究出台的各类激励措施和优惠政策要及时兑现。打造依法办事的法治环境,让各类产权所有者安心经营、放心投资、专心发展。





生态文明,绘就绿水青山靓丽底色

坚持生态优先、绿色发展,在提升绿水青山“颜值”中做大金山银山“价值”,奋力争创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和国家园林县城。


围绕节能、减排、低碳的目标,推进产业结构调整,进一步提升绿色发展水平,以循环经济为抓手,推进绿色工业发展,一手抓资源再生利用产业,一手抓清洁生产和节能降耗改造,整县推进屋顶光伏建设,建设国家绿色产业示范基地;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,推进绿色农业发展,实施农业绿色生产“六大行动”,加快发展休闲旅游产业;以互联网产业为抓手,推进绿色服务业发展,培育发展电商、电子信息和文创等“不冒烟”产业,做好“产业数字化”和“数字产业化”两篇文章。


打好蓝天、碧水、净土保卫战,全面提高科学治霾和系统治气水平,让蓝天白云成为谷城的“标配”,成为一种常态,深入开展工业企业挥发性有机物专项整治,强化秸秆禁烧、扬尘治理、矿山复绿、厨余废气处理等工作,强化大气环境监测信息平台建设,着力提升大气环境质量。全面提升水环境质量,统筹推进水污染治理、水生态修复、水资源保护,推进“一江两河”入江河排污口排查整治,强化县乡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,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保护制度,全面推进“河湖长制”。全面建立土壤环境管理体系,深入推进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成果应用,推进农村生活垃圾综合治理,强化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防治修复。


深入开展节约型机关、绿色出行、绿色商场、绿色小区、绿色建筑等绿色生活创建行动,增强生态文明意识和素养,践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,争做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者、践行者,形成节约适度、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。以人居环境整治为抓手,重点抓好农村生活垃圾综合治理,实现“扫干净、码整齐、拆通畅、清沟渠、保常态”,强化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效果。加快发展农村清洁绿色能源,推行垃圾分类和减量化、资源化利用。深化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创建。巩固“绿满谷城”成果,加强矿山环境恢复治理,封山育林、植树造林和低产林改造,不断提高森林质量和生态效益。加大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力度,全面禁止野生动物非法捕猎,严格落实“一江两河”十年禁渔令,切实维护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。





改善民生,建设美丽幸福新家园

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,加快推进县一中迁建,持续实施教师“县管校聘”管理改革,促进学前教育普惠性发展,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,普通高中教育提质增效发展,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,特殊教育适宜融合发展,民办教育规范有序发展,严格落实教育“双减”政策,力争到2025年全县教育总体水平跃居全市中上游行列,奋力争创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示范县。


积极做好特殊群体就业,完善困难人群就业援助机制,扩大公益性岗位安置,帮扶残疾人、零就业家庭成员等特殊困难群体就业。加强职业培训和再就业培训,提高劳动者适应技术变革和产业转型的能力,构建城乡均衡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体系。


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处置机制,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,慎终如始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。加快县疾控中心、县精神卫生中心建设和乡镇卫生院发热门诊改扩建,持续深化“三医联动”改革,全面推进“四体系一平台”建设,推动试点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。深入开展“三甲”医院创建工作,加快推进区域医疗中心建设。加快县文化中心、体育“一场两馆”、县综合农贸市场、县垃圾焚烧处理厂等公共设施建设。


加快发展多种形式的婴幼儿照护服务,支持社会力量兴办托育服务机构,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。积极探索社区居家养老、农村互助式养老、社会养老和医养结合等养老模式,实现不同护理需求的老人有相应的服务模式对接,充分调动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,支持从事养老服务的社会组织和企业做大做强,引导其提供规范、稳定、专业的服务,不断实现品牌化、规模化、连锁化发展。加快老年教育事业发展,办好“家门口”的老年学校。完善社会救助体系,引导三次分配助力慈善事业,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,确保政策性兜底“应保尽保”。关心关注“三留守”人员和困难企业群体,建立健全未成年人保护体系,加强残疾人健康服务、退役军人服务保障,维护退役军人合法权益。


统筹发展与安全,积极防范化解各领域风险隐患,加强公共安全应急体系建设,提高危机应对管理能力。健全完善县乡村三级人民调解网络,加大社会组织培养、社工人才培育力度,深入排查化解社会矛盾纠纷,有效防范群体性事件。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,决不能让潜在隐患变成现实风险、让现实风险变成现实危害。深入推进禁毒教育示范基地建设,消除毒品危害,构建无毒家园。强化食品、药品等重点领域监管,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安全。大力整治非法集资、非法网络借贷、网络传销、电信诈骗等不法行为,维护金融秩序和社会稳定。





党建引领,筑牢高质量发展根基

牢固树立抓好党建是最大政绩的理念,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,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,以党的建设高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高质量。


坚定不移加强政治建设,坚定不移加强民主建设,坚定不移加强意识形态建设,坚定不移加强法治建设,坚定不移加强基层党建,坚定不移加强党风廉政建设,坚定不移加强作风建设。


打印页面】  【关闭页面】